最近刚刚读完《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版,王立秋译)。本书是瑞士记者、作家彼得•哈夫纳以其与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四次长谈为基础,参考鲍曼提供的部分笔记、未刊稿而成。全书分十个专题,论述了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第九部分《当下与未来》中,有一段专门论述互联网交流的弊端,感到对我国自媒体交流也颇有针对性,兹抄录于下:
所有的研究都表明,通过互联网交流的人会不可避免地趋向同温层。他们会创造出一个在真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回声室。你听到的只是你自己的回声。但与和你说相同的话的人交谈,这不是对话。我们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镜厅:无论向哪里看,都会看到自己的模样。于是,那些把大量时间花在网上的人开始无视自己朋友圈之外存在的现实。我理解这非常舒爽。你会因此感到安全。你会活在这样的幻觉下:你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其他那些人的确存在,但他们不重要。
网络这个工具把全世界的人聚在一起的同时也分化了他们。他创造的党派沟 壑比真实生活中的更深更难桥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可以通过妥协和个人的介入找到共同点的。(本书第199页)
而在我们的自媒体所看到的“同温层”,却未必都是朋友圈,而往往是以观点划线、紧跟一个网红领袖的松散群体,大体属于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所说的“派别”同质性群体(第三卷第一章)。它是“在教育、职业和社会阶级的归属方面大不相同的个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的 信仰”(中央编译出版社. Kindle 版本2370 )。这“信仰”也包括某个具体社会观点在内,以此构成网络“同温层”,从而使相同观点的人获得归属感。这种“同温层”,往往呈现出非理性、情绪化、个人崇拜、上纲上线、以势压人等心里特征;但它又往往随着权威媒体态度的变化而不断摇摆,并无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坚定性。
所有“同温层”交流的不良后果,除了上书所说分化民众、制造对立、破坏团结之外,还造成头脑僵化,不懂辩证思维,不善合作,无视现实复杂性等弊端。社会现实是个无比复杂的大混沌系统,所有社会现象都是多方博弈的社会合力结果,而非单因单果所能解释,其本质也分不同层次。因此,任何简单化结论难以揭示真相。这就需遵循“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古训,多多倾听不同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以纠正己见之偏颇,尽量做到全面看问题。一个善于平等讨论、协商的网络,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形成民族凝聚力。尤其是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更应该张扬理性,说话有理有据,划清政治、法律和认识界限,不可跟着某些网络大V和情绪化群众随风起舞。创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十分重要,让我们为此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