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量子创造力》的收获与疑问
2023-08-02 17:32:01
  • 0
  • 0
  • 0

量子创造力 [美] 阿米特•哥斯瓦米 著 杨桓 译 重庆出版社2020年1月版

一、概述与收获

该著不同于戴维•玻姆的《论创造力》,是部一气呵成的专著。全书分六个部分,分别论述创造力的步骤、过程、主体、范式和人生地位等。行文比较通俗、平易,引述大量科学、艺术创造实例,每节末尾附有一首小诗,对内容予以形象提示,颇为生动活泼,有较强可读性。

对创造力基本含义的界定与玻姆相近:“创造力是发明或发现新的含义。真正的新事物是指用旧的或新的原型背景及其组合发明或发现新的含义。”(P9)后文具体论述了这两种创造力:“情境创造力是从旧的原型背景中发现我们还没有探索出的有价值含义的部分”:“根本创造力”则是“在新的语境背景中将原型价值新的含义表现出来”(P36)。这与玻姆论新序与旧序关系有相通之处。作者还区分了获得客观产品的“外在创造力”和“改造自我”的“内在创造力”(P41),这是一个新提法。第二部分分别论述创造力四个阶段——准备,培育,顿悟,显现,基本符合科学、人文创造进程。像玻姆一样,该著也特别重视科学家和艺术家创造力的“整体性”:“要不就是一下子全部到来,要不就是一点都没有。”(P70)第三部分,具体说明了具有创造力者的特质:“赋于想象力、自信、原创、勇于冒险、与众不同,同时又是收敛的思想家和干活卖力的工人。”(P113)兼顾了勇气与务实两个方面。这部分第16小节,论及“一个人如何在企业里具有创造性”,强调“传播积极的情感和意义”并“与他人保持一致”(P146),对企业创新具有参考价值,乔布斯的创新已经印证。第17小节,批评当前教育“使想象和直觉受到限制”,主张“抛弃控制”、“完全接受非定域性”(P158),十分尖锐、中肯。同玻姆一样,本书也强调直觉对于创造力的重要性:“作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的直觉。”(P45)

有人认为该著主张创造力平等,人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恐是一种误读。本书不过是指出了每个人创造力的潜在可能性罢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这种创造潜能,我们只需要显现它”(96);“任何人都可以变得具有高度创造性”(P119)。但作者同时指出,潜能的“显现”又是有条件和障碍的:“虽然外在创造力不仅仅限于天才,但外在创造力的舞台肯定是由我们现在看到的伟大的男性和女性来主导的”(P42);具有创造力者的“特质”也“将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与我们其他人独立开来”(P113); 脑生理学还认为右半球具有“全面分析”能力,而“许多人受社会制约发展的只有左脑,而决定创造力的主要是右脑”(P116,以此而论,有人连潜能也不具备);创造力“需要多次轮回以建立必要的经验”,但“有许多不成熟的灵魂,对他们来说创造是困难的”(P122)。作者只是问“你的创造力能像爱因斯坦或甘地一样表达自己吗”,并非认为人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相反,认为“真正的创造力的精灵被我们大多数人所束缚”,从而“需要突破束缚我们的屏障”(P12)。因此,实际上真正能实现创造力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即使具有了创造力,也未必能达到爱因斯坦的高度。

二、疑问与请教

本书作为一部科普著作,本来应该以科学理性专论创造力问题。令人不解的是,作者却总是跨越学科界限,由创造力问题延伸到哲学领域,妄图颠覆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思维(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哲学观。请看他的论断:“解决量子悖论的唯一方式是脱离当前的唯物主义范式”,“意识非物质才是一切存在的真正基础”(P2);意识是“宇宙中心主题”,创造力“是我们意识的生命线”(P4);接受量子力学概念,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科学世界观,将物质是第一位的变为意识是第一位的”(P8);“即使是我们认为的物理世界在永恒意义上也不是物质的”(P31);“意识通过大脑不仅表现出物理世界,也表现出随之而来的精神含义”(P32);“将量子物理学定义在意识而不是物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P37);“物质是由意识的可能性组成的”(P92);“创造力需要量子过程,这与唯物主义格格不入”(P156)。请问:意识真的能脱离物质而存在,或者只是通过物质而显示吗? 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粒子,量子实验的所有器具,意识的载体大脑,难道都不是物质了吗?作者所攻击的“科学唯物主义”,也许是指机械唯物论吧?量子理论的有限与局限,创造力的主观意识性,真的能作为否定世界物质性的依据,颠覆唯物主义哲学吗?也正因作者过分突出意识的决定作用,才会出现“先验真理”(P44,实指潜在可能性)一类混乱措辞,甚至大谈“灵魂”转移(P107)和细微体“转世”(P119、120),远离科学理性。

玻姆和哥斯瓦米的两本书,都是以量子力学认识和方法上的深刻变革为背景,但学术取向大相径庭。前者主要是从“隐缠序”——事物卷入整体并互相卷入,智力源泉更多地被卷入“整体”(前书第五部分)的整体论出发,从而使创造力论建立在辩证唯物论基础之上;而后者,则从量子力学的意识本性出发,使其创造力论建立在主观唯心论基础之上(书尾本书推荐语“他指出了创造力的源泉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之内”,P211)。前书除了第五部分,很少涉及量子力学术语;而后书,却不断出现大量量子术语:“量子思维”(序言),“量子可能性”,“量子测量悖论”(P24),“量子意识”(P25),“量子自我”(P26),“量子学习”(P29),“量子可能性波”(P32),“量子自愈”(P68),“量子意识”(81),“量子能动性”(P160),“量子无意识”(P166)等等。而且多不予清晰界定,也不见与创造力的具体联系。却给人一个印象,似乎量子力学能解释一切社会问题——“量子能动性的目标是通过量子物理学的变革性原理改变我们和我们的社会”(P160)。笔者作为一个量子科普爱好者,无力介入量子力学诠释争议,却同意一种观点——目前并无物理学界普遍认同的量子诠释,不管其合理性大小,也都只能是些假说(即所谓“先验真理”)。希图以此假说解释整个世界,将包括人类价值、情感等精神领域现象都还原为量子过程,是否有点过于急躁、轻率和武断呢?借鉴人们对经济学霸权的警惕,学术界是否也应该警惕“量子力学帝国主义”?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