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死与人生意义
2022-05-08 14:31:42
  • 0
  • 0
  • 1

健康、生死与人生意义

近来网络流传一个题为《(视屏为证)钟南山比尔盖茨发话健康最重要》的信息,由署名“海参秘笈”的公众号发布。正文之下,是大篇幅夸大海参保健价值的广告。在商言商,可以理解。而网友的热衷转发,恐怕还是因为“健康最重要”的警示。

信息先是截取了一段钟南山视频讲话,其文曰:“一场疫情,惊天动地,让我们明白,活在这个世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除了健康一切都是浮云,好好地活着,就是幸福!” 我无法确认这个讲话的真实性和上下语境,但听声音像是钟老。

下面摘录了比尔盖茨发表在英国《太阳报》上的公开信内容,大意是:在病毒眼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病毒提醒我们,健康是多么珍贵;生命苦短;我们的基本需求是食物、饮水和药品,而不是奢侈品。我查了下其它译文,以上摘录为推销商品,强调了食物等内容,却忽略了病毒无国界,应互助互利,不能妄自尊大,家庭重要,我们应该反省、吸取教训等重要内容。

生存是人类本能;生命至上,是我国抗疫方针出发点。针对病毒肆虐,两位名人强调珍惜健康、生命,对加强个人防疫有积极意义。我们虽然不能要求卫生专家、企业家用严谨语言谈论人生哲学,但这些特定语境、角度中的随性表述,确实容易使网友尤其是过度关注健康的老人产生误解、误判,以为不生病、活着就是一切,其他都是“小事”、“浮云”。为此,有必要对相关问题作些具体辨析。

首先要指出,现代健康含义,绝非仅指不生病、不被病毒感染,而是指一个人在身体、情绪、精神和社交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总之,是一种整体健康。以此而论,那些万事不关心,没有责任心、道义感和参与意识,连本单位、社区管理都漠然视之,而只注重个人卫生、保健的人,就不是完整的健康人。

没有人愿意生病和死亡,都期盼着健康、长寿。但新陈代谢规律决定,人到20岁就停止生长,开始慢慢衰退。物理学称之为“熵增”过程:“所有证据都表明衰老和死亡的起源是‘磨损’过程,而这一过程只要活着就无法避免。像所有生物一样,为了持续对抗不可避免的熵的产生,我们高效地代谢能量和物质。”(杰弗里·韦斯特《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但终归有一天,能量代谢会赶不上熵的增加:“生命内在的消耗所导致的不可修复损伤的逐渐累积,会让生命变得不再具有韧性”(同上书),“随着我们输掉对抗熵的多个局部战役, 我们开始变老,并最终输掉战争,向死亡屈服。”(同上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疾病也不可避免。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学会与慢性病长期相处。只要生活能够自理,社会心理正常,就算是一个健康人。

接着需要讨论的是,人生在世,是否“好好地活着”就是一切,“健康”是否就等于“好好地活着”。这就进入一个人类永恒的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真的“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除了健康一切都是浮云”吗?

没有一个现成的意义摆在那里,人生意义需要自我建构,“但只能建立在更深刻的对自然、现实世界的依赖以及 人类相互依赖的基础之上。”( 特里•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因为人并非孤零零的,是类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比如健康,除了要讲究个人卫生,确立良好生活方式外,还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诸如国家的富强,人际关系的平等、和谐,清洁的空气、饮水和食物,完善的卫生设施和卫健政策等等。这都需要全体国民为之努力奋斗。辛勤劳作是健康生活的物质前提。因此,R.奥伊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才会说:“如果说生活有意义的话,那就只有一个源泉,从工作中去获得。而工作似乎确实可以提供这种意义。” 在网络热衷鼓吹“好好活着”的人,大多是吃穿不愁或不需工作的有钱人和有闲人,而不是那些尚未脱贫、为生计奔忙的人。

个体健康与群体健康互相依存与强化。有时,为了他人、群体的健康,个体需要做出牺牲。包括钟老在内的医务人员,以及社区干部、志愿者,冒着被病毒感染、失去健康的风险,奋战在抗疫前线,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能说这是“小事”、“浮云”吗?伊格尔顿就认为:人类必须直面“令人不快的真相”和“苦难”,需要“准备好为之赴死的东西”(《人生的意义》)。这难道不是人生大事吗?

扩而言之,反抗压迫,是健康生活的政治前提。要战斗,就会有流血、牺牲。明乎此,才可理解裴多芬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以及夏明翰绝命诗“杀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目前反霸权斗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有人正在流血牺牲。这难道不如健康重要吗?

由此可见,人生关键并非健康与不健康、生与死的抉择,而是如何生和如何死的抉择:是为活着而活着,如爱因斯坦所鄙视的为“猪栏的理想”而活,还是为一个崇高目标而活;是“重于泰山”的死,还是“轻于鸿毛”的亡。正如传统格言所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臧克家诗《有的人》讲得好:“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R.奥伊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则指出:“没有一种比自己更高的目标可以追求”,生活“将是毫无意义与价值的”。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说:“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分子,并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还说:“真正的‘生活意义’的标志是:他们都是共同的意义——它们是别人能够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好的活法,必然是个人意义与共同意义的有机结合。

总之,最好还是只从关注健康、积极防疫角度领会名人言论,切勿将之视为普遍性人生哲学指南。否则,就很容易滑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混世哲学泥潭。而当前在部分网民尤其是老龄网民中,确实已出现这种不良气息,是否应予关注并警惕呢?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